《独奏心声》第十期—案例分析

发布者:会计学院发布时间:2016-12-01浏览次数:409




案例一

昨天淘宝零点活动开始,支付短信响个不停,外资公司的苏先生又担心家中网购成瘾的妻子再次收不住手。昨天上午,在咨询了银行的服务后,他偷偷打电话,将自己三张申请网银服务的银行卡限定额度,从原本无限制刷卡,到如今一天只能限定刷500元。这样算下来,即使妻子将三张卡全部刷爆,金额也就在1500元。

苏太太婚后当起全职太太,网购成了她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为了满足她网购的需要,苏先生特地将自己三张信用卡开通了网银功能,并和支付宝挂钩。一开始,苏太太相当克制,每个月花在网购上的费用也就几百元。随着熟悉度提高,她成了不折不扣的网购达人。

一年多前,苏太太得知自己怀孕,便迷上了在网上为孩子添置物品。11月11日,孩子刚满半岁,恰逢网站大规模促销。她早早就打探好要买的东西,从前一天晚上的零点开始守候,足足在电脑前守了一个晚上。而当时,苏先生就听见自己的手机每隔几分钟就“叮”的一声来电提醒。 “老婆又买东西了。 ”就这样,一个晚上下来立下 “赫赫战功”,网购总额共计一万两千元。

第二天,苏先生到网上一看,仅仅是童装童鞋,就刷了两千多元。尺码更是夸张,最大的一件衣服竟然是140的尺寸。 “我看卖家的介绍,这件衣服是欧版的,可以供读小学的孩子穿。 ”掰着指头算算,貌似离自己孩子上小学还有六七年,这也太夸张了。对此,苏太太解释,这些大衣服款式比较中规中矩,男孩子的衣服没什么过时的。随后,她还搬出 “物价上涨,现在囤衣服比较划算”的理论,将苏先生说得没有回击之力。

谁料,上次的快递包裹还没收齐,“双十二”促销又开始了。由于妻子网上账号是与苏先生的手机绑定的,这段时间,苏先生的手机上就充斥着各个卖家发来的活动信息。 “狂轰滥炸,堪比当初的房产中介短信。 ”苏先生说道。趁着活动前几天,她就将看中的物品收藏起来,蓄势待发,等待活动那一刻。可这东西买来派不上用场,或是重复购买,几乎让丈夫苏先生崩溃了。据苏先生的统计,截至12月份,家里已经购入3个电热水壶,4条羊毛毯,2套64件的骨瓷餐具、林林总总8个不同款式用途的锅子,衣服、鞋子更是不计其数。有很多包裹到后,苏太太都来不及拆封,随意堆放在墙角边。

面对妻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网购,苏先生上周郑重其事地向其提出,希望能有所收敛,可这对妻子没有任何作用,将网购进行到底成了她接下来最主要的动作。

  

案例分析

消费者就是从占有和使用商品的过程中获得价值的最终用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时间因素已经成为现代消费者最关切的问题,因此节省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是现代零售商店吸引消费者、创造财富的最佳武器,提高购物效率和方便程度也成为现代零售业的竞争战略之一。

电子商务正是迎合了现代消费者和零售商的这种要求,因而得到了快速、蓬勃地发展。然而电子商务市场与传统实体市场有着很大的不同,诸如文化和环境上的差异,导致了网络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与传统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存在着较大的不同。网络消费者是指通过互联网在电子商务市场中进行消费和购物等活动的消费者人群。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所产生的较大的变化,使网络零售商不得不重新寻找适合干网络销售的营销战略和营销工具,而不同的网络营销战略的制定和网络营销工具的联舍决策,都应基于对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认识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不然如果仅仅将传统的营销战略或营销工具照搬到网络营销中,网络零售商的决策可能会发生重大的偏差或失误。

消费者购买行为即消费者受营销和环境的刺激产生需求直至最终作出购买决策的整个过程。消费者购买行为主要受外部因素和个人因索的影响,即消费者购买行为是外部决定因素(T)和个人决定因素(P)的函数B=f(I,P)。外部决定因素包括:文化影响、社会影响和家庭影响。个人决定因素包括:生命周期阶段、职业、经济收人、生活方式、个性、自我观念以及心理因素等等,这me多方面的因素将综合在一起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产生作用。以下将从网络文化、网络消费者个人因素和网络零售商店气氛设计这三方面对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加以分析。

  

  

  

案例二

“佳佳”和“乖乖”是香脆小点心的商标,曾经相继风靡70年代的台湾市场,

并掀起过一阵流行热潮,致使同类食品蜂拥而上,多得不胜枚举。然而时至今日,率先上市的佳佳在轰动一时之后销声匿迹了,而竞争对手乖乖却经久不衰。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呢?

经考查,佳佳上市前作过周密的准备,并以巨额的广告申明:销售对象是青少年,尤其是恋爱男女,还包括失恋者——广告中有一句话“失恋的人爱吃佳佳”。显然,佳佳把希望寄托在“情人的嘴巴上”。而且做成的是咖喱味,并采用了大盒包装。乖乖则是以儿童为目标,以甜味与咖喱味抗衡,用廉价的小包装上市,去吸引敏感而又冲动的孩子们的小嘴,叫他们在举手之间吃完,嘴里留下余香。这就促使疼爱孩子们的家长重复购买。为了刺激消费者,乖乖的广告在截了当地说“吃”,“吃得个个笑逐颜开!”可见,佳佳和乖乖有不同的消费对象,不同大小的包装、不同的口味风格和不同的广告宣传。正是这几个不同,也最终决定了两个竞争者的不同命运。乖乖征服了佳佳,佳佳昙花一现。

  

案例分析

消费心理研究指出,在购买活动中,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心理现象,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需要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首先,从消费者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来看,消费者购买行为发生的心理基础是对商品已有的认识,但并不是任何商品都能引起消费者的认知的。心理实验证明,商品只有某些属性或总体形象对消费者具有一定强度的刺激以后,才被选为认知对象的。如果刺激达不到强度或超过了感觉阈限的承受度,都不会引起消费者认知系统的兴奋。商品对消费者刺激强弱的影响因素较多。以佳佳和乖乖为例,商品包装规格大小、消费对象的设计、宣传语言的选择均对消费者产生程度不同的刺激,佳佳采用大盒包装,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基本心理定势是“试试看”,诺大一包不知底细的食品,消费者颇费踌躇,往往不予问津而消费对象限于恋爱情人,又赶走了一批消费者再加上广告语中的“失恋者爱吃佳佳”一语,又使一部分消费者在“与我无关”的心理驱动下,对佳佳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乖乖的设计就颇有吸引力:一是廉价小包装,消费者在“好坏不论,试试再说”的心理指导下,愿意一试,因为量小,品尝不佳损失也不大再者广告突出了“吃”字,吃的开心,开心的吃,正是消费者满足食欲刺激的兴奋点。两相对比,乖乖以适度。恰当的刺激,引起了消费认知,在市场竞争中,最终击败了佳佳。

其次,从消费心理活动的情感过程来看,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完成对商品的认知过程后,具备了购买的可能性,但消费行为的发生,还需要消费者情感过程的参与,积极的情感如喜欢、热爱、愉快,可以增强消费者购买欲望,反之,消极的情感如厌恶、反感、失望等,会打消购买欲望。佳佳的口味设计,咖喱的辣味与恋爱情调中的轻松与甜蜜不太相宜。未免有扫兴。再加上“失恋的人爱吃佳佳”这种晦气的印象,给人以消极性的情感刺激。因此,它最终败下阵来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了。

在商品购买心理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这两个阶段,佳佳都未能给消费者造成充分的良性情感刺激度,失去了顾客的爱心而乖乖则给人以充分的积极情绪的心理刺激,大获消费者青睐。因此,消费者在意志过程的决断中。舍谁取谁,已在不言之中了。

  

案例三

对于可口可乐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软饮料制造商来说,消费者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可口可乐”可能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品牌。正如可口可乐最大的股东沃伦·巴菲特所说:“它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意,价格适中并被广泛接受。每年每个国家的人均消费量都在上升,没有其他任何一种产品能与之媲美。”

可口可乐80%的营业收入是从海外市场获得的。可口可乐曾是拥有巨大国外市场的美国公司,现在则是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国际公司。海外市场的消费者对可口可乐的态度如何呢?尽管文化差异巨大,世界各地的人们的首选仍是可口可乐。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前社会主义国家,可口可乐成为美国文化的标志和市场经济的象征。当可口可乐遍布波兰的大街小巷时,人们自发性地聚集在一起发出阵阵掌声。这样的品牌效应使可口可乐在1992年全球软饮料市场中占有45%的份额,虽然可口可乐与百事司乐在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但可口可乐在海外的销量是百事可乐的四倍。可口可乐曾打算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占领世界市场的一半以上。

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似乎都喜欢这个产品和品牌。积极的品牌态度也影响了消费者行为。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可口可乐的人均年消费量是296瓶。这意味着,每个人每年喝下296瓶8盎司装的可口可乐!这种消费水平能变得更高吗?世界各地正提供持续增长的空间。在1992年,澳大利亚的年人均消费水平是150瓶,匈牙利是83瓶,罗马尼亚只有8瓶,冰岛是397瓶,而太平洋上的萨摩亚群岛则高达500瓶。

在过去十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可口可乐有许多机会去特别关注国内消费者的态度。在1982年7月,可口可乐未经考虑就推出了一个新的牌子——低热可乐。几个董事担心这将影响可口可乐品牌的号召力。然而,这种情况并未发生。低热饮料成为80年代最成功的饮料新产品之一。在1984年,它取代七喜成为第三大软饮料(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后)。之后,可口可乐公司迅速推出了无咖啡因型的可口可乐、低热可乐和Tab,但是这些成功被一个很有争议的市场决策蒙上了阴影。

1985年春,可口可乐公司总裁Roberto Goizueta宣布一种改进了口味的新产品问世,取名“coke”,他接着宣布传统的可口可乐品牌将永久性地退出市场。原先的配方和神秘的配料将被锁在亚特兰大一家银行的保险柜里,永不使用。新的coke将永久地取代有着99年历史的可口可乐。Goizueta介绍说,新产品是公司历史上最有意义的进步。美国人在1985年4月末品尝了新的coke,但到7月份公司就被迫改变了原来的决定,宣布原来的品牌(和配方)以“经典可口可乐”的品牌名称重被启用。新coke成了最尴尬的一种新产品,因为公司没有理解消费者对原有可口可乐品牌的强烈的积极态度。

正是这种积极态度和信念使消费者一次又一次地购买,它们是品牌忠诚的基础。通常当消费者获得基于有关积极的产品属性和功能利(可口可乐是甜的、碳酸型饮料或清爽型的饮料)的积极态度后,品牌忠诚就开始发展了。品牌推出一段时间后,它能通过消费者的使用经验积累“额外”的意念。如果此品牌变得与消费者的生活模式和自我形象相联系,这些意念中的一些可以变得高度感情化和自我相关。

  

案例分析

在可口可乐的案例中,许多忠实的购买者将可口可乐与过去的美好记忆联系在了一起。当公司宣布将取代原先的可口可乐时,这些人感觉失去了一位老朋友。他们蜂拥至公司总部抗议,西雅图一团体甚至威胁说要起诉可口可乐公司。当新产品六月份销售额没有起色时,公司迅速拿回原来的牌子,改为“经典可口可乐”重新上市。

让老可口可乐配方“退休”的决策失误于对消费者的态度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经理们认为他们做了所有的前期调查,特别是在口味方面,公司花费400万美元进行了许多不同口味实验,涉及25个城市的20万消费者。测试反映多数人喜欢新的更甜的可乐。但这些测试并未包括所有的内容。“所有投入消费者研究的金钱、时间与技术都不能反映或显示人们对老可口可乐的深厚持久的感情,”公司董事长Donald Keough后来说道。公司发言人这样表述:“我们带走的不仅是可口可乐,还有他们和他们的过去一部分。他们说:“你们没有权力这样做,快把它拿回来。”所以可口可乐公司照他们的心愿做了。”

可口可乐消费者固有的积极意念和感觉是品牌价值的基础。品牌价值包括将消费者吸引到此品牌上来的意念和背后对此品牌的积极态度。1985年coke的惨败清楚地表明可口可乐对它的消费者有强大的品牌价值。公司经理们曾运用它去开发新产品,大多数也成功了,新品牌多数是产品线的延伸,少数是旧品牌的改变。比如在超市货架上摆放着经典可口可乐、无咖啡因经典可口可乐、低热可乐、无咖啡因低热可乐、草莓可乐等等。1993年可口可乐公司的经理们考虑将10个受欢迎的Minute Maid桔子汽水发展成像Tab那样清晰的型号。经理们希望这些产品线延伸能提高Minute Maid和Tab品牌的品牌价值并抵御新饮料品牌,如Clearly Canadian 和Snapple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