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国家级特色专业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学校首页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建设规划  建设方案

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进度安排

发布时间:2015-11-09新闻来源:   阅读次数:41 【字体:  

  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预计在三年内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在这一建设周期内,进度安排如下:
    1.2010年度
    (1)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相关精神,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自我检查与总结,举行专家座谈会研讨历史改革与专业建设规划,制定本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并落实相关建设责任人,明确任务,分工协作。
    (2)总结本专业已经具备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凝练培养特色;对本专业已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法和效果进行评估,并结合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会计专业发展情况,以及会计专业人才的实际工作现状和需求状况,调整和修订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引进“楚天学者”一名,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名,继续选派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选派1名教师参与海峡两岸交换学者计划,邀请多名知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讲座,组织多场学术论坛。
    (4)根据相关建设进度与学位点申请时间安排,进一步加强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建设。
    (5)对现有的两门省级精品课程《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以及多门校级精品课程进行完善,并积极申报《高级财务会计》校级精品课程。加强《基础会计学》网络课程建设,并逐步推广;完成《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的教学案例库建设工作;进一步修订和编写主干课程的规划教材和实训教材。
    (6)加大对会计手工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的建设,并继续选派优秀的学生,由教师指导参加全国ERP沙盘模拟大赛、会计知识竞赛等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巩固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实习基地,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队,引导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实习。
    通过该年度的建设,形成较为鲜明的专业特色,以及更为合理的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保持毕业生就业率的高水平,使本特色专业在本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2.2011年度
    (1)在对上一年特色专业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并积极开展教师讨论,并以此为基础对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进行微调。
    (2)结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一步更新和扩展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并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参与教研课题申报。
    (3)在“楚天学者”的带领下,积极开展教学与学术研讨会,形成多个学术研究团队。引进博士1名,继续选派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选派1名教师参与海峡两岸交换学者计划,邀请多名知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讲座,组织多场学术论坛。
    (4)继续加强对硕士点的联合培养建设。
    (5)积极开展《基础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加强其他精品课程的建设;完成本专业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建设;完成《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的试题库建设。
    (6)检查和考核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ERP沙盘模拟大赛、会计知识竞赛等学科竞赛的效果,安排学生参与手工实习和电算化实习,安排学生由经验丰富教师带队进入实习基地实习。
    通过该年度的建设,形成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更受企业欢迎,本特色专业在本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显著提高,并在国内同类高校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2012年度
    (1)对前两年特色专业建设进行自我检查和总结,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评估,提出意见,及时地加以改进和完善,特别是一些细节方面的修改,进一步检验、完善和丰富成果和特色内涵。
    (2)采取各种方式,全面检查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和各种教学材料,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教学效果,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运行效果,并提出整改意见和具体措施。
    (3)继续选派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争取选派多名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初步总结各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成果,举办相关论坛,邀请专家进行交流研讨,丰富和提升教学和科研成果内涵。
    (4)力争在该年度实现会计学专业硕士点授予权的突破。
    (5)《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达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求,《高级财务会计》达到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完成《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的试题库建设;完成《成本会计》、《会计理论》等课程的教学案例库建设。
    (6)对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ERP沙盘模拟大赛、会计知识竞赛等学科竞赛进行总结,安排学生参与手工实习和电算化实习,安排学生由经验丰富教师带队进入实习基地实习。
    (7)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和相关成果材料以及支撑材料,项目总结报告和相关成果材料以及支撑材料,做好各项项目验收准备,迎接项目验收。
    至本建设年度末,将形成具有非常鲜明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完善,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学、教研和理论成果丰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更受企业欢迎,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本特色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国内同类院校中达到较高水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