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月里谈助人

发布者:会计学院发布时间:2016-03-16浏览次数:250

3月是学雷锋月,我们一起学雷锋,想想尊重,谈谈助人。

雷锋,对于亿万中国人来说是个耳熟能详的名字;雷锋语录是亿万中国人成长路上的精神指引与前进航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可以说是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男神之一。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偶像与榜样,时代在变,追求在变,人们对偶像的投射与期待也在不断变化。而在那个全民崇拜的年代,时代的诉求体现在一批行业模范的身上,一位普通的士兵成为几代人的学习榜样,举国上下掀起了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热潮。

然而,也不知道是那一天,雷锋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洪流中再次因为“雷锋日记”而走红,只是多了几许噪音,少了一些尊重,多了一些调侃,少了一些反省,我想我们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当我们在谈论“雷锋”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说些什么?

帮不帮,这是一条底线


每个人面对他人困难处境的时候都有属于自己选择的权利“乐于助人”也不是道德枷锁,那我们为什么提倡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我们为什么要设定“雷锋日”?我们为什么要把互助“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进行宣扬和倡导?

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论语》里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所谓“恻隐之心”就是体内相关激素的应激反应和增强分泌,是我们的原始生物本能,让我们看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时内心产生同情,产生善意,产生伸出援手的冲动。

当我们看到蹒跚学步的孩童跌倒在地、嗷嗷大哭时,我们会立刻奔上前扶起安慰;当我们看到IS恐怖袭击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愤慨悲伤等等。帮助立于困境中的他人,是我们内心最深处对自我行为的呼喊,是本能,是条件反射,是你内心需要面对的“那道坎”,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自我坚守。

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不仅仅要靠公民的本能,更要靠约定,靠契约,靠公民之间的默契。你帮助我,我感受到陌生人对我的善意,受到精神上的洗礼我把这种陌生人之间的关爱传递给下一个人,人人不是孤岛,久而久之形成社会顺行的良性循环,让世界充满爱,让你我变成“暖男”、“暖女”。

乐于助人,互相帮助,不仅仅是你我的人性冲动,更是我们让环境宜居的基本条件。榜样的力量,则是我们了解这个社会善意的镜子。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雷锋精神是一道永不过时的底线。


怎么帮,这是一个问题

 


雷锋,帮助人,本来不是问题。

1963年,国家为了纪念雷锋,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日”,从这一年开始,全国人民开始了“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全民热潮,每年3月也都被成为“学雷锋月”,此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社区街道到国家,无不轰轰烈烈的开展助人运动。帮助别人本来不是一个问题。他需要,我给予,如是而已。可是“雷锋”多了,“被帮助”的人多了,也就成了问题。

助人成了问题,问题有两个。

一是集中突击导致爱心井喷。“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忙完四月走”,“一时呼呼隆隆,长期冷冷清清”说的正是每年三月的亿万“雷锋”们。近几年陆陆续续有报道讨论学雷锋,说在学雷锋日这一天,敬老院、孤儿院、福利院等场所从“门可罗雀”变成了“门庭若市”,某老年公寓前后有4拨爱心人士来给老人们献爱心,有位老人甚至一天最多被志愿者们洗了8次脚;某一年,南京某孤儿院的孩子们8天接待数千人造访,大批人员涌入,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有的孤儿甚至产生厌倦情绪。更不用说雷锋日当天老奶奶老爷爷们被十几个少先队员绑架过马路的故事了。

二是形式主义导致逢场作秀。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雷锋活动在很多人眼中变成了走过场、拍照片、写新闻、报材料的一条龙活动。程式化和一阵风让学雷锋活动本身弱化了教育功能,那个“完美的人”让人们觉得与自己异常陌生。也是前两年的报道,说暑假某政府机构献爱心给孤儿院的孩子们送物资,结果新闻配图里大家穿的却是棉袄,舆论一时哗然。雷锋日成了作秀节每个人都希望在“公益”和“爱心”中分一杯名气的羹。李碧华有句话引得万千痴情男女热捧:什么叫做多余——夏天的棉袄,冬天的蒲扇,还有等我已经心冷后你的殷勤。其实,助人为乐,献爱心,同样如此。

    缺少尊重和真诚的所谓助人为乐只能让爱心变成多余的负担。


如何帮,坚持三个原则


仔细思考下来,“乐于助人”是一件需要技巧和真诚的技术活,既要帮助别人,同时也要让别人感受到爱和尊重,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助人要从别人的需求出发。我们在恋爱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男生喜欢吃苹果,女生喜欢吃梨,男生总是把自己最喜欢吃的苹果分给女生,结果我们猜到了,女生并不开心。其实道理很简单,你没有给我“我”最想要最需要的东西。其实帮助也是这样,就像被绑架过马路的老奶奶们,她们只是想要安安静静走直线回家,而不是无数次的“马路折返跑”,给别人真正想要的,而不是给别人认为别人想要的。己所欲,也不要轻易施于人,更不能强加于人,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助人要从持续的关注入手有人说,学雷锋热潮在过去就像是心电图,3月突然有起伏,然后恢复一条直线,只有3月的片刻短暂,宣告着“爱心”依然存活的生命。显然这样的爱心井喷与爱心突击只得了“雷锋精神”的形式,没习得“雷锋精神”的意义,学雷锋日过后的养老院和孤儿院又是一片冷冷清清,让老人和孩子们感到空虚和伤感,享受不到持续的温暖与关爱,让“雷锋精神”变成了“雷锋负担”。学雷锋不是冲动,更不应该是潮流,当是每一天的善举,每一时的热心,每一刻的关注。所有需要我们关爱的老人和儿童,他们不是我们对比生活优越度的尺度,不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反面教材,不是作秀时的拍照背景,而是需要长期心灵陪伴的受困者。让帮助常态化,让关注持续化,是对被帮助者的最大尊重。 

助人要从得体的分寸考量。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谁会愿意在众人面前示弱又有谁愿意在大庭广众下亮相?其实,有时对别人不过分关注也是一种尊重和帮助。举个例子,一个残疾人坐着轮椅或者拄着拐杖来到餐厅吃饭,帮着顺利入座是一种基本的礼仪礼貌,而如果周边的人紧盯不放,对别人就造成了负担和尴尬别人需要生活上的援手,更需要精神上的尊重。所以,在别人不想被关注的时刻学会得体避让,让别人的示弱和难看有可供遮掩的空间,也是一种极大的帮助,或者是更高层次的帮助

我们都不是孤岛,我们彼此相连,我们决定了并决定着这个社会的走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不为了向谁学习,不为了收获回报,只为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为了生活的美好,让我们学会恰当的给予别人帮助,给予别人恰当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