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游学记 ——CIMA2041欧阳鸿博

发布者:会计学院发布时间:2024-06-18浏览次数:10


瑞典,一个遥远的北欧国家,一个以极光著名的梦幻之地。

在进入大学前,我从没有想过有一天能到这个国家沉浸式的生活和学习。

进入CIMA班,我们有机会从湖北经济学院走到瑞典于默奥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交流,走向一个由不同国家的学生组成的国际班级。

踏入瑞典的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期待。当我真正沉浸在这段游学之旅中,我意识到,这次交换的意义远超过了我最初的想象。


  欧洲学习初体验
     ·不同的教学模式

经过从小学到高中十余年的应试教育,进入大学后我们大部分人依然更适应“老师授课学生听记”的教学模式,更期待老师们把重点难点知识点掰开揉碎了传递给我们,而我们负责理解、记忆和考试。

在瑞典,老师们更多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对后续的探索、吸收和考试负责。在授课时,老师们讲章节框架,他们通过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个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课下,我们需要到图书馆和网络上查各种相关文献资料,自己主动探索、分析和总结内化。

·学习主动性和自制力的提升

在于默奥大学每学期有四门课,我的四门课都是经济学方向课程。

最初,由于对专业术语不熟悉和英语听说能力的局限,我很难完全跟上老师的节奏。瑞典的挂科率很高,50%甚至更高都算正常,因此学习真的是自己的事。为了能跟上课堂,我开始主动利用图书馆资源,提前预习和复习课本知识,同时积极参加语言交流活动,锻炼自己的听说能力。每当遇到不懂的内容,我都会先认真做笔记,并在课后及时查阅资料和请教同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适应了老师的教学节奏,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英语听说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也逐渐能够自信地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们交流观点。这种进步不仅体现在学业上,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如地与当地人交流。

·主动沟通的重要性

在国内时,我常常不太主动跟老师沟通。

在于默奥大学的课堂,我经历了磨人的适应过程。从被动到主动学习方式和状态的转换,从国内熟悉的提交作业模式到全英文论文分析展示。当我意识到自己一个人琢磨一个星期不如跟老师沟通十分钟更有效率时,我便意识到了主动跟老师沟通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对于不懂和不够理解的内容,只要我们愿意主动去问,老师都会跟自己指点和讨论。高效率的理顺合乎逻辑的答题思路,从而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成就感会不断的鼓励自己做更多的沟通。

在异国他乡求学,跟同学和朋友保持良好的交流也很重要。瑞典的冬天很长,很冷,加上跟国内有时差不能及时沟通,有时候很容易情绪低落。这时我们就需要同龄人,无论是国内的朋友还是国外的朋友,一起讨论问题、游玩和聚餐都ok,因为有朋友的支持,心里就会安全和踏实。

回国后,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保持主动与老师和同学沟通的学习模式。

 

从瑞典走向更大的世界

遇到压力时,我喜欢大自然。

在心情需要一点小调整时,我就会选择出门走走逛逛,去看看瑞典的大自然风光和体验当地的文化,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人们可以很悠闲。

旅游,无疑是我这次游学之旅中不可或缺的缓冲剂。在于默奥的Nydala,我有幸亲眼目睹了那令人震撼的极光。站在寒冷的夜晚,我抬头仰望那片星空,只见一道道绿色的光束在夜空中舞动,宛如大自然的魔法在为我们上演。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魔幻的世界,所有的压力和疲惫都瞬间消失无踪。

除了瑞典,我还游历了挪威的峡湾、意大利的古罗马遗址、西班牙的建筑艺术和摩洛哥的阿拉伯风情。这些旅行经历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让我深入了解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并更为我之后的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

回到学校后,我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和在欧洲的时光,并对未来有了逐渐清晰的规划。

 

行万里路,读万卷

通过为期半年的游学之旅,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更重要的是拓宽了视野,加深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这些经历让我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半年的时光,它让我领悟到了学习知识更好的模式是主动探索,提高技能的更好途径是不断练习,同时也给了我磨砺和心灵的成长。

感谢学院CIMA方向班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国际化交流学习平台和机会可以真正走进国际环境中;也感谢老师们和学长学姐们对我的耐心和指导。你们的帮助和支持让我在这次游学之旅中更加顺利和充实,也让我更加坚定自己走向世界的脚步。